7月24号到26号有幸参加了在威海举办的《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艺术研讨会暨优秀班主任成长论坛》,难得的机会,专家的讲座、学员之间的交流,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领会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学到了一系列科学、优秀的管理方法,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做好一名班主任。
24号钟志农老师的报告,妙语连珠,生动精彩,会场上时时爆发热烈的掌声和开心的笑声。钟老师的报告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及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协调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的十字路口,作为班主任要掌握更多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钟老师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收获,25号郑学志老师的《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机制建设》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郑老师提到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模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实施个人、小组、班级的三级管理模式。钟老师报告中的许多内容,我们在工作中经历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用学到的理念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能不承认,自己很多行为是错误的,自己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憾!
就说我们的小组制度,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功能。说实话,现在我们班级的小组的功能开发的最好的就是打扫卫生了。这还只是打扫,不包括日常保持。听了郑老师的报告,再反观我们的班的小组。我觉得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形成郑老师所说的“教育管理的自主化机制”。那么如何构建教育管理的自主化机制呢?郑老师认为自主需要建立七个机制: ①全员参与机制—自主的核心;②竞赛机制—自主的重点;③奖励机制—自主的促动;④协调机制—自主的保障;⑤干部机制—自主的依靠;⑥自纠机制—自主的关键;⑦监控机制—自主的条件。参考郑老师的意见,我觉得,我可能做不到像郑老师那么细致的建立七个机制,但起码在一下三个机制中,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第一个环节全员参与机制中做的就不到位。全员参与机制,全员参与才能确保管理无死角。我现在的小组,每个组只有一个组长负责全组的具体事务。我觉得我的8个小组长都很尽职尽责,但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还是问题层出不穷。我曾经为此很困惑,听了郑老师的报告,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每个小组只有一个组长是管理者,而其他多有的组员都是被管理者。班级的大多数人是出于被动的状态,他们没有自主管理的意识。根据郑老师说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每个组除了一个组长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可再设立学习监督员—负责组内同学的学习问题;卫生监督员—负责组织值日及日常卫生的保持;纪律监督员—负责课堂、自习、午晚休等等时间的纪律;仪容仪表监督员—负责发型、校牌、校服、佩戴首饰等问题;协调员—负责解决组内、组间的矛盾。让每一个同学都成为小组的管理者,参与到小组的管理和建设中来。打破他们被动接受别人管理的现状,使之各司其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既避免了小组长一个人管理不过来,顾此失彼的现象,又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给学生位置,有位才能有为。充分给学生放权,有权才能做事。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人翁精神吧。
其二,竞争机制不成熟。我们班也有竞争机制,但总体来说这种机制现在还很粗糙。我们每个月都奖励进步比较大的组,这种方法一开始比较有效,成功的刺激了部分同学。但是因为没有制定具体的竞争对手,不论是小组还是个人都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很快的同学们就松懈下来,失去了竞争的意识。我觉得可以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关系。比如,一组和二组作为竞争对手,从各个方面进行比拼,学习上,每个组员都在对手小组里找一个竞争对手。有个明确的目标,才能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身不由己的奔忙起来。
最后,奖励机制。说实话, 励机制我们班也有,以前每个月都会对表现优秀的组进行物质奖励。但我发现,只有在奖励的时候,同学们才有些激动,其他同学才有些羡慕。过不了多久,这种荣誉感就没有了。或者,郑老师说的对,学生在乎的是得奖的感觉,而不是那一点点东西。我觉得,下学期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开辟一个专栏,专门用来表彰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或者,贴在墙上的一张照片比一块巧克力更能激励同学们。
同样是小组的管理模式,如何使这个小组发挥最大的能效,我想,是我下一个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提升机会,能够及时获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捕捉到最新的教育动态,呼吸教育前沿的气息,让自己的工作方法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高二、十二班 慕红梅
2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