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改变自己,心理倦怠如何调适,从而摆脱心理倦怠并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下列提供几点建议:
1、正视心理倦怠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对心理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并非古书中的圣贤,而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要过于责备自己。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
2、调整认知,找准倦怠源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生涯顾问专家建议,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时,就是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了。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目前的工作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应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3、寻求社会支持
当你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把心里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些恳切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也应及时倾吐,以得到某种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4、人文关怀
注重人文关怀,营造支持性的校园文化。一所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和支持性的环境,直接影响到“改革震荡”中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学校动不动就以“下岗”来“教育”教师,是不可取的,它除了加重教师的心理危机感和对改革的逆反情绪以外,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在改革转型的特殊时期,人性化的管理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支持性的校园文化会有重要的“疗伤”作用。
5、关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处在改革洪流中的教师们,需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做彻底的变革。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自身就是在传统机制下受的教育,他们长期以来就是按照传统的观念在从事教学,而新课程观念的改变迫使教师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所以,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自己能否胜任新课改中新的教师角色的自我效能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我国教师普遍具有强的责任感,过于强烈的责任心、过于追求完美的倾向与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发展的要求相作用,再加竞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紧张压力,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所以在给教师压担子的同时要关注教师本人对这项工作的胜任感。
6、放松训练,减轻压力感
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到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剌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从而使人产生倦怠感。因此,放松训练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神经放松,尤其是大脑的放松一般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其中颈部的放松动作对于消除紧张情绪十分重要。颈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间位置,是联系大脑和脊椎的桥梁,颈部肌肉和骨关节的放松可以导致来自内脏器官的兴奋冲击的降低或中断,从而使得紧张的情绪状态失去激发的物质(神经能量)基础,进而降低情绪的紧张性,减少压力,降低心理倦怠。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
7、加强教师心理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免疫力
加强教师心理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免疫力。2002年,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要求至少学习30课时。这一项措施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倦怠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个矛盾愈发凸显。心理成长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改革是压力,也是动力;是危机,也是机遇。应该看到,一次改革就是一次心理成长的过程,一次自我完善的过程。毕竟,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挡。学校应该联合社会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建立教师的心理疏导机制,增强教师内在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免疫力,从根本上减轻或消除心理倦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