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忙,我忙,我忙忙忙;我困,我困,我困困困;我累,我累,我累累累;我烦,我烦,我烦烦烦;我苦,我苦,我苦苦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呼声是教师心理倦怠的表现。
一、什么是教师心理倦怠
教师心理倦怠是指教师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二、教师心理倦怠的六大特征及其表现
从教师的生理、认知、情绪、自我、人际和行为这六个维度,可把教师心理倦怠分为六大特征。
1、生理耗竭——倦怠的临床维度
教师的生理耗竭表现出身体能量的耗竭感,精力不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神经高度兴奋,失眠,女性教师生理不顺,自律神经系统失调;滥用药物、酗酒;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病。
2、才智枯竭——倦怠的认知维度
教师的才智枯竭表现在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一样;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上课越上越不会上。
3、情绪衰竭——倦怠的压力维度
教师的情绪衰竭表现在当学校提高教育要求,加快教学节奏时,教师情绪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冷漠麻木、无情动辄会责怪或迁怒于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产生厌倦感;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当独自一个人时易多愁善感;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 4、价值衰落——倦怠的评价维度
从倦怠的评价维度看,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效能感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这就是价值衰落。具体表现在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减少心理上的投入;甚至要求离职、改行。
5、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维度
从倦怠的人际维度看,教师对学生就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对学生越来越铁石心肠,不关心学生发生什么事情,这样的一些行为反应就是去人性化。具体表现在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淡的情绪去对待自己的周围的人;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无同情心;疏远他人;人际关系紧张。
6、行为方面——倦怠的攻击维度
从倦怠的攻击维度看,心理倦怠的教师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出现自残行为、自杀等。
三、教师心理倦怠的后果
从教师心理倦怠的特征及其表现中知:心理倦怠的教师,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对教师个人来说,心理倦怠会使他们经常体验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抑郁、多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导致虐待配偶、孩子、失眠、酗酒、药物依赖和自杀,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心理倦怠所伴随的成就感降低,还会使他们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延误自身的发展,教师心理陷入危机,特别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关注,一些教师很可能被认为是工作态度有问题,不具备做教师的资格。
四、教师心理倦怠的原因
1、教学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 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班级人数的增加,考试竞争,名次竞争,升学竞争的日益加剧,教师的教学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加;许多中小学教师每周上好多节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重点中学的教师还要开选修课、校本课程等,没有现成的教材,备课量相当大,由此带给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同时学校还要求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教师要组织甚至必需参加,使本来不堪重负的教师产生心理倦怠。
2、育人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孩子在学校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师问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要归罪于教师。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了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社会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影响以及当代青少年变化的心理特点使教育工作难有成效,教师的长时间的苦心的教育时常受被校外不良社会风气所冲击,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
3、进修、科研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压力
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成为一种趋势,大部分教师除了要参加各种岗位培训,还要参加大专或本科的自学考试,甚至研究生进修班和教育硕士班,否则学历不达标或没达到规定的继续教育学习时数,不但影响职称职务评聘,还有下岗的可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投影仪和多媒体电脑的使用,有时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普通话要过等级。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工作压力交错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大部分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写出甚至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如果是骨干教师,还要承担各种教育科研课题的任务。职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晋升职称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再加上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许多不正之风(如论资排辈、滥用职权等)及指标紧缺等,致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此外,在改善经济收入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挫折感。
4、经济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待遇偏低也被认为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Farber,1991)指出,尽管教师的待遇在近年来不断得到提高,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和社会赋子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不相称,这使教师感到非常的不平衡,而且在各地,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5、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
人际适应一向是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会引发很大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血案也时常见诸报端。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容易导致心理枯竭感的产生。工作压力已经很大的中小学教师,如果学校再缺乏民主和谐的群体气氛,领导管理方式不当,做工作简单化、形式化,对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使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时有发生。
6、承担多种角色和自我发展的压力
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知识传授者、行为示范者、班级管理者、思想教育者、知识学习者、教育研究者、学生伴奏者、全人促进者、心理辅导者、家长代理者等。需要不断转换,这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还有非常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情绪调控能力(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该能力比发展其他能力更迫切),元认知能力等,发展能力的要求与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矛盾是重要的压力源。
7、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压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有学者(Will J.G.Evers等,荷兰,2002)做了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去个性化和情感枯竭维度成显著负相关;与个人成就维度成显著正相关;对改革的态度越消极,越多地产生去个性化和情感枯竭,个人成就维度得分越低。马利文、陈会昌等人研究认为,那些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显示出对采纳新的教育改革有更为充分的准备,很少有倦怠感。[1]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变革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只有教师批判性地检讨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改革方案的需求之后,学校变革才有可能发生”。然而,凡对教育实践有比较清晰认识的人都不会否认,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观念和行为改变异常困难。因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论是通过向他人学习还是自行摸索,都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们的教学变得“得心应手”而且“行之有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最优秀的教师往往是那些经验丰富和阅历深厚的人,而经验影响下的教学所追求的往往是稳定和熟练,要让教师离开教学的“舒适地带”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2]新课改、新理念、新方式,容易使教师产生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