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幼儿园零星地学了几个字之后,识字兴趣高涨,走在路上不停地指着广告牌问我每个字都读什么。当她能磕磕绊绊地自己看懂一篇童话故事的时候,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能自己看懂故事书了。你要教我认识更多的字,我以后要自己看更多的童话书,就不用你给我读了。”每一个孩子都从这个阶段走过,都有同样的经历。小孩子刚刚踏入小学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他们上课会认真听讲,下课也会认真地完成作业,对学习有极强的兴趣。知识让他们体会到很多的奥妙,带给他们莫大的快乐。但是现在很多初中生、高中生都沉迷于游戏,沉迷于社会上的一些新鲜事物,唯独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他们对于学习没有任何“企求”,完成学业成了他们向父母索取某种东西的交换条件,学习是给父母学的。亲们,他们学习的兴趣到哪里去了?
我曾经接触到一个很不喜欢学习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他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写作业的时候,就写错了一个词组,可是老师却要罚他把所有的词组全部重新写10遍。如果只需要把错了的词组写10遍,他很快就会写完,而全部都重新写10遍,就要牺牲他玩耍的时间,所以有时他就宁愿被批评,也不愿意写作业了。目前,老师的这种处罚的方法屡见不鲜。的确这种简单地重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某一个知识点,但更多的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种反感慢慢地泛化到学习中,就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俗话说得好,我们要知“错”能改。我们需要改的是什么?改的是“错”。没有错的地方,机械的重复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机械无意义地重复重要,还是学习兴趣重要呢?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据了解,小学老师还有另外一种作业惩罚方式:连坐。把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组成一个小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小组内有一个同学作业没有完成作业或者有做错的时候,就罚整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一起重新写作业。这样本来学习比较认真,学习较好的学生也经常被惩罚。老师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同伴压力,达到敦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但是更大的可能是,经常无辜被罚的同学也开始讨厌写作业,讨厌学习。因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组员都存在不写作业或者写错的时候,这样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惩罚。显而易见,这种方式无法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一个家长说,她的女儿学习成绩不错,就是写作业的时候很磨蹭,花费的时间很长,她如果进去看一下,女儿又反抗,觉得受到监督了,她也曾经发现女儿在写作业的时间里是在偷着画画。我问她孩子的作息时间如何规定的。她说孩子在周一到周五是不允许看电视,也不允许玩电脑的,写完作业就要去睡觉,只有周末才能休息、玩耍。这个孩子学习兴趣低,不愿意积极地完成作业,最大的可能是孩子没有自由支配的娱乐时间。不管她完成作业的时间长或短,都不能带给她所希望的娱乐时间。因此,孩子只好在学习中间,自己偷偷地玩几分钟。我们总是倡导工作要劳逸结合,学习也是如此。但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他们不敢让孩子“逸”,生怕一分钟的懈怠会带来一生的失败。但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玩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没有高中生那样明确的学习目标、职业规划,对于他们而言,学习需要凭兴趣进行。他们无力反抗父母对自己学习时间的严格监管,只好开始和家长“斗智斗勇”,把玩耍隐藏于学习之中。这样几个回合下来,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降低,孩子会逐渐养成磨蹭、拖拉的毛病,不能专心致志地完成作业。
吞噬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元凶就是家庭作业之外的课外作业。中国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一个孩子身上承载了父母无尽的期望,孩子甚至必须比父母更加成功,绝对不能容许失败,所以成功素质的锻炼必须从娃娃抓起。很多家长为了达到帮助孩子巩固知识的目的,就在学生完 成 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之后,再布置一份课外作业。实际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足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则多数是家庭作业的额外重复。这些课外作业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熟能生巧,但它的完成却必须占用孩子大量的玩耍时间,这就使得他们厌恶学习,时间一久,学习兴趣就会消磨殆尽,学习也就成为了负担。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学习兴趣的消磨却是一件简单至极的事情。小学生初入学时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往往会随着老师和家长的各种不恰当观念的落实,被一点点地侵蚀掉。面对初入小学的孩子,作为成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到底是一时的成绩重要,还是学习兴趣重要呢?请不要为了一分两分的差距,磨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该永远都记得一句话,那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请从娃娃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