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原性疾病预防
秋冬季是食原性疾病多发季节,人们应该提高警惕。提醒广大师生员工,时值秋冬季,更应该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方方面面的食品卫生问题,防患于未然。
人们所说的肠道传染病,医学上是指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一类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感染性腹泻病等。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该类疾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传播。特别是夏秋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导致食物腐烂变质,如预防措施不力,极易引起急性肠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每年的5-10月为流行季节,7—8月为高峰,多发于文化程度低、个人卫生习惯差的人群。
腹泻、呕吐、腹痛、腹胀是很多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共同症状,部份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甚者还可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意识不清等症状。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患者症状表现也不一样。霍乱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水样便,不发热;痢疾的腹泻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脓血便;食物中毒的腹泻常伴有腹痛,呕吐,多为先吐后泻;细菌性食物中毒多伴有发热;其他感染性腹泻也常有腹痛等症状。在诸多肠道传染病中,尤以霍乱发病最重,传播快,危害大,容易引起暴发。若病人就诊不及时,易导致死亡。
预防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发生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进人体抵抗力着手,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
(1)要选择购买新鲜的肉类、水果、蔬菜、海产品及水产品,奶制品应购买经消毒过的牛奶而不买生奶,采购的肉类、海产品、水产品及其半成品等若未食用,应及时进行冷藏保存。
(2)加工菜品必须煮熟烧透,尤其是海产品、水产品更要煮熟烧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严禁食用已死亡的海产品(虾类、蟹类等);凉菜卤菜色、香、味正常,不要使用硝盐(亚硝酸盐)卤制菜品。加工好的菜品要妥善保存,避免熟食品与生食品接触,用于加工生、熟食品的刀具、餐具、案板等要分开,所有置备食品的用具表面必须干净,抹布应每天清洗,并在下次使用前煮沸消毒,以防止食品制作过程中的相互污染。
(3)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以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要采食野生菌和食用发芽的土豆及霉变玉米面。不要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包括一些野生植物、野果等)和水。
(4)在学院食堂用餐,不要在外面小店用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饮用安全卫生的水,不要喝来历不明的水,避免喝生水,尽量饮用开水。
(5)加强个人体质锻炼,做到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6)尽量不要参加群体性聚餐,如生日宴、聚会等,以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同时及时向学院学生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 秋冬季疾病预防——流行性感冒
秋、冬季更换的季节,时常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经常出现温度骤降的现象。这样的季节是流行性感冒开始流行的季节。流行性感冒和一般感冒不同,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经咳嗽或打喷嚏等飞沫传染途径。流行期集中在每年10月到3月,流行性感冒能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不适症状,开始会高烧、寒颤、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倦怠、食欲不振、眼睛发红,接着有流鼻水、鼻塞、咳嗽、喉咙痛与声音沙哑等,大部分的人在一、二周会痊癒;但有些会出现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炎,其他像中耳炎、鼻窦炎、慢性心肺疾病的恶化、脑炎等。一般抵抗力较弱的族群,易引起并发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方法:
1、注意 “二多”
①多喝开水,补充适量的水分来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加速代谢的排泄,减轻感冒症状。
②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消耗,保持体力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2、注意“三早”
①每天早晨起床后(包括到教室后)先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课间到走廊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②每天早晨坚持结合自身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③每天早晚坚持用淡盐水漱口一次,坚持用冷水洗脸。
3、注意“四不”
①不随地吐痰,不对人说话时咳嗽。
②不用公用毛巾、碗、筷、茶杯等。
③不在发汗时洗澡,以免再次受寒,在学校里课间活动量不要过大,防止流汗受寒。
④不要乱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
另外还应注意:
①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增减穿的衣服。
②饮食不宜过饱,多吃青菜、蛋类和豆类制品,不吃冷饮,少吃油腻甜食。
③如果感冒了,要及时治疗、休息,以免在学校、在班级里互相传染。
威海二中医务室
201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