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建议。但往往因条目太多,不易记忆和操作。香港大学黄坚厚教授提出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简明扼要:任何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必须:乐于工作、乐于交往、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乐于工作和学习。工作不仅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且是心理的维生素。工作成果证明和锻炼了人的能力,调节人的情绪,维护人的自尊自信,利于保持人格的完整,所以心健者都愿意并喜欢工作,能从工作和学习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心理不健康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逃避工作,以工作为苦为耻。读书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学而时习,学而不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学即健康之道,上进之途。善学者必能自胜,能自胜者心理必强。“君子当自强不息”核心是心理的健康与强盛。
我国现在有许多人下岗失业。五十年代出生的老年退休人口激增。学校中由于多年的教育投入过少、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盛行、东西部地区差别和城乡差矩、贫富差距过大而造成许多儿童失学厌学。这些失学失业原因造成近年来心疾患者比率增加。解决这些问题,除国家大力贯彻“十一五”规划外,青壮年励精图治,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下岗和退休人员正视和接受现实,积极创业和干好家务,或将教育培养子女、协助社区公益、研习某项技术等看成工作,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至于有些在业者混混噩噩,在学者旷课厌学,则是为自己的心疾培植了沃土。
乐于交往。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心理性的和谐统一。人际关系对人的意义犹如水之于鱼。缺水或水质污染都大害于鱼。同样,人缺乏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长期恶化都会伤害个体的本质也即人性。人性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支配、情感,它决定了个体和社会的必然联系。心健者能从同周围人群交往中吸取为人处世的知识经验,体验亲情友情爱情,感受其中快乐,温暖他人。这是人格成长发展的阳光雨露,一刻不能缺少。
当然,交往的本质是利益与意识的(自以为的)等价交换。交换中(自以为的)不公正必然引发各种心理和人际间的矛盾。周围人也都是普通人,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甚至种种劣根性。人们就象地上的各种河流,有狭,有宽;有平静,有湍急;有清彻,有浑浊;有冰冷,有温暖。世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希望自己完美是贤人;想象别人完美是痴儿;强迫别人完美则是疯子。古人云:“知人者智”,意即交往何人和交住环境交住方式可以据情况选择。但决不是“面壁十年”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一切交往。人际相处总有侵犯行为,也有利他行为,这都是人性的表现。不可因交往受挫而愤世厌世。
一般来说,能否相处百分之八九十在于你是否知人知世,是否有适应环境和团结他人的能力。
悦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心理的核心。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在自我中,有欲,有德;有享乐需要,也有义务责任。有理想的我,也有现实的我。有自我审视,也有旁人评价。有与高人比较后的自卑羞耻,也有与不如自己之人比较后的自尊自信。这都是常人皆备的心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乃是健全的自我意识之核心,也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自立首先是思想的自立,应当明白自己肩上长的是自己的头脑,不以别人的喜恶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前题是勤学善思、勇于实践并不断修正。自强的关键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思想上的停止、悲观、自满、无奈都是错误的。
对自我有科学辫证认识从而能愉快地接受自已,来自于正确的认知结构。古人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无论自我现状如何,都应把它看成是人群阶梯中的一个层次,一个自己生命不断前进过程的一个环节,从而接受和喜欢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你现在是贫困潦倒苦难不断,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总有快乐的时刻和方面,要永远相信世界和自己是变化的,前进的。
适应环境。在人的生活中,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即你出生后的家庭、亲友、邻居的关系;学校、老师、同学、单位与同事的联系;个人的职位与条件;据有的物质与收入;地区与社会文化与风俗;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公正程度;生活的时代与机迂的公平性等等。每人周围的环境又可分为国家和世界的宏观环境、地区的中观环境、家庭及工作单位的微观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使人幸福,恶劣的环境却可以扭曲人的性格甚至毁灭人。如果人能自由选择可以选择的环境,将是巨大的幸运,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但遗憾的是,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你都无法选择,有些可变因素一时也无法改变。长叹生不逢时怨天尤人只能使你情绪越来越糟,人际环境越来越坏。实际上,天下无难境。当然,天下也无易境。环境也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现在的中国已经在微观环境的选择上给予人们较多的自由,如婚姻、居住地、工作等。但在一定的时限内,不可能让环境一下子都改变来适应你,解决矛盾的出路只能是你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来适应逐渐变化的环境,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改善周围环境。很多时侯人并非是被环境所束缚,而只是被自己头脑中的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观念所束缚。 |